
十六味男女阴阳补肾散
潞党参90,怀熟地90,怀山药90,山茱萸90,女贞子90,旱莲草90,制黄精90,桑葚子90,楮实子90,枸杞子90,菟丝子30,五味子30,覆盆子30,肉苁蓉30,刺五加90,鹿衔草90,粉碎为细粉,每次9克,每日3次,加蜂蜜冲服。对于肾虚引起的腰酸腰疼、健忘耳鸣、疲劳早衰、白发脱发、性能衰退、骨质疏松、骨质增生、牙齿松动等都有良好效果,一般服用两周到一个月左右就会有效果。
根据姚培发等对20岁以上的235例人群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:两性从30岁起已有一定的肾虚百分率,40岁以上组可达70%以上,老年龄组肾虚百分率随年龄增加呈递增现象,70岁以上常人肾虚率占95%。陈庆生对94例90岁以上健康老人五脏功能做了初步分析,发现全部对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虚表现,肾虚率占100%。
十六味男女阴阳补肾散,小孩吃了促生长,年轻人吃了火力旺,中年人吃了精神好,老年人吃了身体壮!一站式解决老中青小四代的肾虚问题。
十六味男女阴阳补肾散各组成中药功效作用分析
1. 潞党参
- 中医理论:性甘、平,归脾、肺经,核心功效为补中益气、健脾益肺。可改善因脾虚气弱导致的疲劳乏力、食欲不振,间接通过“脾生肺金、肺金生肾水”的中医“相生”理论,辅助滋养肾气。
- 现代药理:含党参皂苷、多糖等成分,研究显示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,改善能量代谢,有一定抗疲劳、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,对因气虚导致的疲劳状态可能有缓解效果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氨基酸、维生素B族及矿物质,可补充少量营养素,但主要价值在于药用功效,而非营养供给。
2. 怀熟地
- 中医理论:性甘、微温,归肝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滋阴补血、益精填髓。是中医治疗肾阴虚、肾精亏虚的核心药材,可改善腰酸腿软、头晕耳鸣、白发脱发、早衰等症状,尤其适用于“阴虚血少”证型。
- 现代药理:含地黄多糖、梓醇等成分,体外实验显示有抗氧化、调节造血功能、改善骨代谢的作用,可能与“益精填髓”改善骨质疏松、牙齿松动的中医功效存在一定关联,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蔗糖、氨基酸,营养成分单一,主要依赖药用成分发挥作用,无显著日常营养补充价值。
3. 怀山药
- 中医理论:性甘、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补脾养胃、生津益肺、补肾涩精。既能通过健脾助气血生化,间接养肾,又能直接固涩肾精,改善因脾肾两虚导致的疲劳、腰酸、遗精、尿频等,是“药食同源”中兼顾调理与安全性的药材。
- 现代药理:含山药多糖、薯蓣皂苷,研究显示可调节肠道菌群、改善消化功能,对血糖有一定双向调节作用,且能增强免疫,适合作为日常温和调理食材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淀粉、膳食纤维、维生素C、钾元素,可作为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的补充来源,日常食用(如蒸山药、煮山药)即可发挥营养作用,兼顾饱腹感与消化友好性。
4. 山茱萸
- 中医理论:性酸、涩,微温,归肝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补益肝肾、收涩固脱。针对肝肾亏虚导致的腰酸耳鸣、头晕目眩,同时能固涩肾精、止汗,适合肾虚兼“滑脱”症状(如遗精、尿频、自汗)者。
- 现代药理:含山茱萸苷、熊果酸,研究提示可调节生殖系统功能、改善肾功能,对骨代谢有一定保护作用(可能与改善骨质疏松相关),同时有一定抗疲劳、抗氧化效果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有机酸、维生素C,营养成分较少,主要依赖药用成分发挥作用。
5. 女贞子
- 中医理论:性甘、苦,凉,归肝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滋补肝肾、明目乌发。侧重滋阴,针对肾阴虚导致的头晕目眩、须发早白、视力减退,常与旱莲草搭配(即“二至丸”)增强滋阴效果。
- 现代药理:含女贞子多糖、黄酮类成分,体外实验显示有抗氧化、调节免疫、抗炎症作用,可能对改善“早衰、白发”等主观症状有一定辅助作用,对肝脏功能也有一定保护效果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氨基酸、微量元素,营养价值有限,主要发挥药用调理作用。
6. 旱莲草
- 中医理论:性甘、酸,寒,归肝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滋补肝肾、凉血止血。与女贞子功效相近,均能滋阴,但更侧重“凉血”,适合肾阴虚兼内热(如牙龈出血、小便黄)者,改善腰酸、白发的同时兼顾止血。
- 现代药理:含旱莲草素、黄酮类、多糖,研究显示有止血、抗氧化、调节免疫的作用,对血液系统及肝肾组织有一定保护效果,但其“滋阴”的现代机制尚未完全明确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维生素E、膳食纤维,营养成分简单,主要价值在药用。
7. 制黄精
- 中医理论:性甘,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补气养阴、健脾、润肺、益肾。性质温和,既能益气健脾(改善疲劳、食欲不振),又能滋阴益肾(改善腰酸、早衰),适合“气阴两虚”证型,尤其适合中老年人调理。
- 现代药理:含黄精多糖、甾体皂苷,研究显示可改善能量代谢、抗疲劳、调节血糖血脂,对神经系统有一定保护作用(可能与改善健忘相关),同时能增强免疫功能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淀粉、多糖,可提供少量能量,但其主要价值在于药用调理,而非日常营养补充。
8. 桑葚子
- 中医理论:性甘、酸,寒,归心、肝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滋阴补血、生津润燥、补肝益肾。侧重“滋阴补血”,针对肾阴虚兼血虚导致的头晕耳鸣、须发早白、口干舌燥,口感佳,是“药食同源”的典型代表。
- 现代药理:含花青素、维生素C、多糖,研究显示有强抗氧化作用(可延缓衰老相关症状),能调节免疫、改善肠道功能,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保护效果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丰富的花青素(抗氧化)、维生素C、膳食纤维及钾、铁等矿物质,日常食用可补充营养素,兼具食疗与药用价值。
9. 楮实子
- 中医理论:性甘,寒,归肝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补肾清肝、明目、利尿。侧重“补肾阴兼清肝热”,针对肝肾阴虚兼肝火上炎导致的腰酸、头晕目眩、视力模糊,同时能利尿,适合肾虚兼小便不利者。
- 现代药理:含楮实子皂苷、多糖,研究显示有一定抗氧化、调节免疫作用,对肝脏功能有保护效果,但其“补肾”相关的现代药理研究较少,作用机制不明确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蛋白质、氨基酸,营养成分较少,主要依赖药用功效。
10. 枸杞子
- 中医理论:性甘,平,归肝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。性质温和,是最常用的“药食同源”药材之一,针对肝肾阴虚导致的腰酸、头晕、视力减退、须发早白,兼顾“补”与“养”,适合长期温和调理。
- 现代药理:含枸杞多糖、胡萝卜素、黄酮类,研究显示可增强免疫、抗氧化、调节血糖血脂,对生殖系统功能、视网膜有保护作用(可能与改善“性能衰退、视力模糊”相关),抗疲劳效果明确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丰富的胡萝卜素(转化为维生素A,保护视力)、维生素C、枸杞多糖及铁、锌等矿物质,日常泡水或直接食用可补充营养素,兼具食疗价值。
11. 菟丝子
- 中医理论:性甘,温,归肝、肾、脾经,核心功效为补益肝肾、固精缩尿、明目、止泻。侧重“平补阴阳”,既能补肾阳(改善畏寒、性能衰退),又能补肾阴(改善腰酸、耳鸣),同时能固涩肾精(止遗精、尿频),兼顾健脾止泻。
- 现代药理:含菟丝子皂苷、黄酮类,研究提示可调节生殖系统激素水平、改善肾功能、保护骨骼(可能与改善骨质疏松相关),同时有抗疲劳、抗氧化作用,对肠道功能也有一定调节效果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脂肪、蛋白质、维生素E,营养成分有限,主要发挥药用调理作用。
12. 五味子
- 中医理论:性酸、甘,温,归肺、心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收敛固涩、益气生津、补肾宁心。侧重“收涩”,能固涩肾精(止遗精、尿频)、敛肺止汗,同时益气生津(改善口干、疲劳)、宁心安神(改善健忘、失眠),适合肾虚兼“虚耗滑脱”者。
- 现代药理:含五味子素、有机酸,研究显示可调节神经系统(改善失眠、健忘)、保护肝脏、增强免疫、抗疲劳,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调节作用(稳定血压)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丰富的有机酸(如柠檬酸、苹果酸)、维生素C,可促进消化液分泌,改善食欲,兼具少量营养补充作用。
13. 覆盆子
- 中医理论:性甘、酸,温,归肝、肾、膀胱经,核心功效为益肾固精缩尿、养肝明目。侧重“固涩肾精”,针对肾虚导致的遗精、尿频、遗尿,同时能养肝明目(改善视力模糊),适合肾虚兼“滑脱”症状者,尤其适合男性调理。
- 现代药理:含覆盆子苷、黄酮类,研究提示可调节生殖系统功能、改善前列腺问题,对视力有一定保护作用,但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验证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维生素C、膳食纤维,营养价值较低,主要依赖药用功效。
14. 肉苁蓉
- 中医理论:性甘、咸,温,归肾、大肠经,核心功效为补肾阳、益精血、润肠通便。是“温补肾阳”的代表性药材,针对肾阳虚导致的畏寒、性能衰退、腰膝冷痛,同时能益精血、润肠(适合肾虚兼便秘者),但性质偏温,易上火。
- 现代药理:含肉苁蓉苷、生物碱,研究显示可调节生殖系统激素水平、改善性功能、抗氧化,对肠道功能有调节作用(促进排便),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激素水平波动,需谨慎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多糖、氨基酸,营养成分简单,主要发挥药用功效,且因性温,需避免与辛辣食物同服。
15. 刺五加
- 中医理论:性甘、微苦,温,归脾、肺、心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益气健脾、补肾安神。侧重“益气补肾”,既能改善脾虚导致的疲劳、食欲不振,又能补肾(改善腰酸、健忘、失眠),适合“气肾两虚”证型,尤其适合压力大、疲劳人群。
- 现代药理:含刺五加苷、多糖,研究显示可改善能量代谢、抗疲劳、抗应激(增强身体对压力的耐受度)、调节免疫,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(改善健忘、失眠),是现代“抗疲劳”研究较多的药材之一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维生素C、矿物质,营养价值有限,主要依赖药用成分发挥抗疲劳、调理神经的作用。
16. 鹿衔草
- 中医理论:性甘、苦,温,归肝、肾经,核心功效为祛风湿、强筋骨、止血。侧重“强筋骨”,针对肝肾亏虚导致的腰酸腿软、筋骨无力(如骨质疏松、关节疼痛),同时能祛风湿(适合肾虚兼风湿痹痛者),兼顾止血(如牙龈出血)。
- 现代药理:含鹿衔草素、黄酮类,研究显示有抗炎、镇痛、改善骨代谢(可能与保护骨骼、改善骨质疏松相关)的作用,对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缓解效果,但其“补肾”相关的现代研究较少。
- 营养学角度:含少量鞣质、维生素,营养成分极少,主要发挥药用调理筋骨的作用。
如果感觉打粉不便,可以熬膏
一、熬膏前准备 1. 药材处理:将16味药材(潞党参、怀熟地、怀山药等)用清水快速冲洗1-2次,去除表面浮尘,避免长时间浸泡导致水溶性成分流失;其中怀熟地、山茱萸质地较黏,可单独掰成小块,便于后续煎煮。2. 辅料准备:根据膏方常规比例,需准备蜂蜜或冰糖(约为药材总重量的1-1.5倍) (蜂蜜偏滋腻,适合阴虚体质;冰糖偏平和,适合多数人群)、黄酒(约500ml,用于浸泡药材,增强药效溶出,可选)。3. 工具准备:选用砂锅或不锈钢锅(忌用铁锅、铝锅,避免金属与药材成分发生反应)、纱布(4-6层,用于过滤药渣)、木铲(搅拌用,避免糊底)、瓷瓶或玻璃罐(储存膏体,需提前洗净晾干,无油无水分)。 二、具体熬制步骤 1. 浸泡药材(12-24小时) 将处理好的全部药材放入砂锅中,加入足量清水(水量需没过药材10-15cm,若加黄酒,可替换1/3清水),浸泡12-24小时(夏季需放入冰箱冷藏,避免变质),使药材充分吸胀,利于有效成分溶出。 2. 煎煮药汁(3次煎煮,合并药汁) - 第一次煎煮:浸泡好的药材大火烧开后,转小火慢煎1.5-2小时,期间用木铲不时搅拌,避免糊底;煎至药汁剩余约1/3时,用纱布过滤出第一次药汁,装入干净容器中。- 第二次煎煮:向过滤后的药渣中加入清水(水量没过药渣5-10cm)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1-1.5小时,过滤出第二次药汁,与第一次药汁混合。- 第三次煎煮:药渣再次加清水(水量没过药渣即可),小火煎0.5-1小时,过滤出第三次药汁,三次药汁合并(若药汁过多,可大火浓缩至约2000-2500ml,便于后续收膏)。 3. 浓缩收膏(关键步骤,控制火候) 将合并的药汁倒入砂锅中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熬,期间持续用木铲沿锅底顺时针搅拌(尤其后期膏体变稠时,需频繁搅拌,防止糊底、焦糊);待药汁浓缩至“滴药成珠”(取少量膏体滴入冷水中,能凝结成不分散的小珠)时,关火。 4. 收膏与储存 - 待膏体温度降至60-70℃(不烫手)时,加入准备好的蜂蜜或冰糖,搅拌至完全融化、与膏体充分混合均匀,即为膏方。- 将熬好的膏体趁热装入提前准备的瓷瓶或玻璃罐中,盖紧盖子,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保存(0-8℃),避免常温储存导致变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鹏配资-配资门户有哪些-按天配资利息-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