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5年,中央红军陷入敌军重围,生死存亡悬于一线。前有乌江天险拦路,后有十万追兵紧逼。红军如何突围?一个普通战士的灵光一闪,竟让毛主席连连赞叹,更创造了历史奇迹。究竟是什么方法让红军成功渡江?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惊险与智慧?让我们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长征传奇。
乌江,水流湍急,两岸绝壁,敌人早已毁掉所有船只,连一块像样的木板都没留下。红军要想渡江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更糟的是,敌人已在对岸布置重兵,随时准备将红军一网打尽。面对如此绝境,红军内部也产生了分歧。博古和李德主张绕道湘西,但毛泽东坚决反对,认为这是自投罗网。双方观点激烈碰撞,最终猴场会议决定:强渡乌江!然而,渡江任务落在耿飚肩上,他能否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?
耿飚接到任务后,立即展开侦察。他伪装成私盐贩子,亲自到江边观察敌情,却发现江面浓雾弥漫,根本无法看清对岸。无奈之下,他决定采取“火力侦察”的方式,命令战士向对岸射击,诱使敌人暴露火力点。与此同时,耿飚拜访了一位老船工,了解到对岸敌人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“双枪军”,战斗力并不强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老船工透露,渡口上游500米处有一条隐秘小路,或许是红军渡江的关键。耿飚据此制定了“声东击西”的策略,一边在渡口佯攻,一边暗中准备竹筏,试图从上游小路突破。
然而,计划赶不上变化。第一批渡江的8名勇士在湍急的江水中艰难前进,缆绳却被敌人炮弹击断,一名战士壮烈牺牲。耿飚心急如焚,决定亲自渡江,却被陈光师长拦住:“冷静点,抽根烟。”第二次渡江行动由3只竹筏组成,毛振华亲自带队。然而,竹筏在江心遭遇激流,5名战士被迫返回,毛振华等人却下落不明。就在此时,军委作战局局长张云逸带来紧急消息:敌人的3个师正在加速合围,红军必须尽快渡江,否则将陷入“背水一战”的绝境。
就在耿飚准备发动全团强渡时,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:毛振华等人竟然成功登上了对岸!原来,他们的竹筏被江水冲向下游,却意外抵达对岸。毛振华胆大心细,带领战士隐蔽在敌人碉堡下方,等待时机。当我军再次强渡时,毛振华等人突然杀出,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。与此同时,耿飚调来炮兵连长赵章成,用仅有的4发炮弹精准打击敌人,为红军渡江争取了宝贵时间。然而,敌人预备队迅速压上,红军渡江的战士人数太少,形势再度危急。
就在此时,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眼前:如何让全军快速渡江?竹筏数量有限,敌人正在逼近,时间不等人。耿飚找到工兵连,却发现他们束手无策。工兵专家何迪宙甚至断言:“在流速超过2米每秒的河面上,无法架桥。”耿飚急了,大声说道:“现在不是桥能不能架的问题,是必须得架!”他召集附近村民,试图寻找解决办法,但众人一筹莫展。就在这关键时刻,战士石长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:将竹排连在一起,搭建浮桥!
石长阶的提议让耿飚大喜过望,浮桥方案立即被采纳。然而,浮桥搭建过程中,石长阶被竹排砸中,壮烈牺牲。他的生命虽然短暂,却为红军开辟了一条生路。浮桥建成后,中央红军顺利渡江,成功突围。毛泽东踏上浮桥时,连声赞叹:“真了不起!”然而,浮桥最终被拆除,石长阶的名字也渐渐被历史尘封。但这段传奇,永远铭刻在长征的壮丽篇章中。
石长阶用生命为红军开辟了一条生路,但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像他这样的无名英雄不计其数。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记住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?还是说,历史的洪流注定会淹没他们的名字?你怎么看?
盛鹏配资-配资门户有哪些-按天配资利息-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